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致富技术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静宁:科技与农民“无缝对接”

    信息发布者:CAOHECUNHAOWANSHE
    2017-02-21 19:16:47    来源:甘肃日报   转载

   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静宁:科技与农民"无缝对接"
      
    金秋时节,在苹果大县静宁县,活跃着一支土生土长的农民技术员队伍。他们在田间地头为乡亲们手把手讲致富经,面对面传授农技知识。这是静宁县探索村级农业社会化服务新路带来的新变化。
      建起村级农技服务所聘请村级农技员
      进入9月以来,是静宁县界石铺镇7000多亩早酥梨上市的最佳时机。这几天,李家堡村农民技术员孙百百忙得不可开交。他告诉记者,早酥梨上市前的果树管理很重要,如何施水肥、保护果树枝条等都要给村民及时说明白。
      据了解,孙百百是静宁县聘请的91名村级农业技术员之一。
      去年底,静宁县被列入全省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后,县委、县政府及时组织专家和技术员深入乡村和农户家中,通过走访、问卷调查和召开群众会议等方式,了解全县农业技术服务现状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。他们在调查中发现,随着静宁县果品产业的崛起,过去市、县、乡三级农技服务网络,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时期农民对农业技术服务的需要。
      目前,静宁的特色产业正处于规模扩张向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阶段,苹果园的面积已达80多万亩,但标准化管理示范园仅占30%,优果率不足65%。而现实存在的问题是,全县农业公共服务机构仅有畜牧兽医局、农技中心和果业办公室3个服务机构,乡级只设立农业综合服务中心,村级公共服务体系还是空白。全县仅有县、乡农业服务人员270人,其中专业技术人员不到40%,特别是果业技术人员仅26名,80万亩果园人均需服务面积3万多亩,与产业发展需求差距很大。作为农业部划定的黄土高原苹果优势产区之一,苹果产业一直是静宁县的主导和特色产业,然而果业大县技术人员少,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静宁果业的进一步发展。
      为破解"三农"服务难题,打通乡村农技服务"断头路",今年初,静宁县开始建立便捷高效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,以此提高全县农业服务水平,推动产业转型升级。全县以7个乡镇30个村作为试点,依托现有的村级办公场所,挂牌成立了村级农技服务所,并从乡土专家、种养大户、致富能手中选聘了91名村农技员,签订合同,集中培训,挂牌上岗。
      静宁县委书记王晓军告诉记者,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,关键是要健全村级农技服务体系,这对于推广应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,建设标准化管理示范基地,提升产业整体发展水平,增加产业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。
      "五种模式"服务到地头农民群众得实惠
      静宁县在调研摸底的基础上,推行"14534"工作法,即围绕一个目标、坚持四条原则、推行五种模式、完善三项工作机制、破解四大难题。最引人注目的是"五种模式"让农民群众得到了最直接、最实惠的技术服务。
      县上因地制宜开展"支柱产业+农技所+农户"模式,组织村农技人员成立专业服务队,在217个苹果产业村集中力量推广最先进的生产技术,解决果农技术需求难题,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。
      静宁县西北部是旱作农业技术推广区,县上按照"传统农业+农技所+农户"模式,组织村农技人员农忙时到田间地头,手把手给农民传授实用技术,指导农民科学种田;农闲时,组织农民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文化知识培训。今年,全县全膜小麦、玉米、马铃薯推广面积分别达到了30万亩,并获得了丰收。
      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,静宁县一批涉农企业迅速崛起,县委、政府以此为契机,按照"企业(协会)+农技所+基地+农户"的模式,由企业聘用村农技员、兼职技术服务员,为基地(农户)提供产前、产后服务,实现产、供、销一体化,达到公司与农户双赢的目的。
      静宁县还把党建工作建在农业产业链上,农村党支部在带领群众发展特色产业上发挥了领头雁的作用。全县按照"高新技术示范企业+党支部+农技所+农户"的运行模式,应运推广了国内最先进的苹果生产技术,提高了果园的整体管理水平。
      在静宁县聘请的村农技员中,有一批产业协会的领头人,他们不仅有较强的致富能力,而且还有较强的组织和带动能力。县上按照"协会(合作社)+农技员+示范基地(家庭农场)"的模式,让产业能人、致富能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。
      这"五种模式"破解了静宁县在村级农业社会化服务路子上的服务机构断档、技术人员短缺、产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等难题。
      八里镇党委书记王彦飞告诉记者:"今年,全镇全膜小麦喜获丰收,平均亩产在400公斤,这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好收成。在这丰收的果实里,村农技员功不可没。"关道岔村是八里镇的贫困村,由于海拔高、干旱缺水,村民长期以来依赖传统种植农业。村农技员到田间地头帮助村民调整产业结构,发展旱作农业和养殖业,村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。
      发掘乡土农技资源助力特色产业发展
      金秋的阳光,把界石铺镇李堡村秋田里的蔬菜催熟了,村农技员孙近忠跑东家进西家,天天在菜棚里给村民搞服务。
      "自从乡亲们推举我当了村里的蔬菜技术员,我就有了压力。13年前,我在村里第一个承包了蔬菜大棚,同时跟着蔬菜专家学种菜,这10来年,靠种菜赚了钱,也学会了种菜的技术。"孙近忠告诉记者。
      孙近忠把他这十几年的种菜经验总结成了3个字:勤、学、管。他说:"要务蔬菜大棚,就得勤快,天天进大棚看,冬天不能怕冷、夏天不能怕热,一天都不能偷懒。别人家的大棚菜为啥能一年卖出2万元的好价格,你就得去人家大棚里去学习好方法。大棚里的病虫害防治、打杈摘叶这些活要及时管理。"
      界石铺镇长马斌告诉记者:"村农技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村民交流技术问题,村民容易接受,加上村农技员服务时间有保证,科技成果也容易转化到农业生产中去。今年,我们镇的蔬菜、果品、养殖这三大产业在村农技员的指导下,全面丰收。"
      静宁县在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试点中,让土生土长的农技员365天给村民搞"无缝"对接的农技服务,助推了全县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。同时,村级农技服务所依托县农业信息网、农技110和12316服务热线,利用互联网、"广播村村响"和手机飞信,及时向村民发布阶段性和关键季节农业生产技术要点、灾害性天气预警、预报及病虫害统防统治等信息,增强了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推广力度和服务能力。每个服务所配备的农技员在协助县、乡两级做好新品种、新技术、新肥料、新农药、新机具等农业"五新"示范推广工作的同时,天天可以面对面对村民进行技术指导,带领农民学科技、用科技,提高了农业科技入户率。
      静宁县探索果品大县村级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路子,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。县长徐毅说:"开展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试点,不但使群众有了可以就近请教、指点的老师和专家,而且让乡土能人、致富先进在产业一线找到了用武之地,使他们的个体示范效应被放大,将个体农技资源优势转化成了产业发展的资源优势。"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